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吳艷虹 通訊員 伍俊強)今年以來,我市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嚴格按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部署,以城市體檢為前提、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底色、以民生改善為核心,統籌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激發城市活力,全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目前,城市更新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自治區級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有序推進。
城市體檢精準“導航”
城市更新,體檢先行。我市在2022年啟動城市體檢“自體檢”,2024年全面開展城市體檢工作,將城市體檢作為破解“城市病”、推動科學決策的重要抓手,把體檢發現的問題短板列為城市更新的重點,為城市更新精準“導航”。
今年4月,市城市體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梧州市2025年城市體檢工作方案》,明確城市體檢范圍、內容等。此次體檢覆蓋住房、小區(社區)、街區、城區(城市)四個維度,涉及萬秀區、長洲區和龍圩區三個城區及下轄的8個街道60個社區,共統計435個小區(包括部分獨棟住宅)約2413棟住房的相關數據。
根據方案,城市體檢指標體系包含適老化改造、燃氣安全隱患等住房維度指標;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停車泊位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等小區(社區)維度指標;中學服務半徑覆蓋率、需要更新改造的老舊商業街區數量、文化活動中心數量等街區維度指標;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足球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城市道路網密度等城區維度指標。
市城市體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城市體檢中發現的住房住戶安全意識不足、社區養老設施和活動設施配置滯后、足球場地分布非常不均勻等突出問題,已形成問題清單和對策建議。下一步,我市將把更多更新資源投向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域,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留住記憶守護鄉愁
在城市更新進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保護為先、活化利用、傳承發展”原則,以申報自治區級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讓城市留住記憶、守護鄉愁。
目前,我市經自治區政府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共有6片,分別是五坊路—大中路歷史文化街區、大東路歷史文化街區、金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維新里歷史文化街區、桂北路—四坊路歷史文化街區、岑溪市樟木古街歷史文化街區。此外,我市還有自治區歷史文化名鎮1處(岑溪市筋竹鎮)、自治區歷史文化名村2處(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岑溪市筋竹鎮云龍村)。
走進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的李濟深故居,入口廣場中央矗立著李濟深先生的銅像,內院是中西合璧的莊園式建筑。作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我市對其開展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工作,并優化旅游功能。如今,李濟深故居已成為“紅色研學”精品線路的打卡點。
近年來,我市實施文物保護修繕項目,挖掘大同酒店舊址等紅色文化遺存旅游資源,同時創新傳播形式,依托館藏精品文物及革命舊址,打造《文物微課堂》《如果文物會說話》《革命舊址有話說》等系列短視頻品牌課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資政育人作用,讓歷史文化浸潤城市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