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韋劍鋒
秋日的梧州大地,處處鋪展多彩豐收畫卷。連片設施大棚似銀色海洋翻涌,棚內葡萄如紫晶串綴,蔬菜鋪展成碧綠絨毯;標準化養殖區內,生豬閑適、家禽振翅,奏響歡快的豐收樂章;果園里,蜜柚綴滿枝頭像盞盞金燈,火龍果垂掛莖間似簇簇火焰……這碩果累累的盛景,正是我市特色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我市聚焦蔬菜、水果、茶葉、桑蠶、食用菌、畜禽、漁業等重點產業,全面推動農業提質升級,勾勒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截至9月末,全市早稻喜獲豐收,產量達31.71萬噸,每畝產399.7公斤,較去年每畝增長1公斤,為全年農業豐收筑牢根基。
特色產業“鏈”出增收新路徑
眼下,蒙山縣文圩鎮“欽蜜9號”百香果種植基地迎來采收旺季。基地內藤蔓交錯、綠意盎然,空氣中彌漫著清甜果香,工人們穿梭其間,將飽滿成熟的果實采摘入桶,一派忙碌景象。“今年收成遠超預期,第一批果子剛進入采收高峰,果型飽滿,酸甜度適中,市場認可度高。”基地負責人陸建志介紹,這些“黃金果”除供應蒙山縣本地商超及農貿市場外,還通過合作社“抱團”銷往廣東等周邊省份,同時依托電商平臺拓展線上渠道,讓文圩百香果香飄全國。
文圩百香果的“走紅”,折射出我市做強“土特產”文章的顯著成效。近年來,我市立足資源稟賦,推動農業產值穩步遞增、產業持續興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5個供港供深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儲備謀劃45個農業重大產業項目,其中設施產業項目占比超七成。
為實現“產得出、存得住、賣得遠”目標,我市不斷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累計建成564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總庫容超27萬立方米,全市冷鏈總庫容達620余萬噸。
“政策+資金”雙輪驅動,更是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市爭取中央、自治區轉移支付資金超7600萬元,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等60余個項目建設;投入各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9.48億元,有效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科技賦能“種”出致富新模式
菌菇住進標準化廠房、雞鴨“搬”上立體養殖架,標準化養殖池循環供水、現代化育苗車間智能控溫、系統化管理平臺實時監測……如今,這些高效化、規范化的種植養殖模式,已成為我市農業生產的新常態。
日前,走進岑溪市漢世偉食品有限公司三堡養豬場,智能化設備正有序運轉:自動喂料系統精準投送飼料,環境控制系統實時調節溫濕度,糞污處理設備將排泄物轉化為有機肥……“我們通過干濕分離、生物除臭等技術,已形成‘養殖—糞污處理—種植’的循環產業鏈。”場長鄧春國指著監控屏幕介紹,該養殖場設計存欄能繁母豬9900頭,年出欄生豬超20萬頭,帶動30個代養戶共同發展。
這樣的高效農業場景,在我市并非個例。近年來,我市通過“示范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基地+養殖大戶”等模式,將農戶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大幅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生產效益。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深化利益聯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我市大力推進訂單生產、土地入股、務工就業等多種合作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同步推進。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3家,其中國家級2家、自治區級35家;43個品牌入選廣西農業品牌目錄,“梧州六堡茶”“岑溪古典雞”“蒙山百香果”等特色品牌市場影響力持續提升。
在推動產業增效的同時,我市堅守生態底線,推廣綠色生產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現代化水平,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培育綠色有機農產品等舉措,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農業產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