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吳艷虹 通訊員 廖懿)“我在金多利首飾廠上班每月能掙3000多元,丈夫在離家10公里以內的循環園區一家寶石加工企業工作,我們倆顧家掙錢兩不耽誤。”龍圩區大坡鎮松柏村脫貧戶周超華捻著手中的銅飾笑著說。這是龍圩區治理首飾產業污染與促進就業雙管齊下取得成效的縮影。
曾經,作為全國主要銅飾加工區,龍圩區被譽為“首飾之都”,聚集銅飾企業300余家,直接帶動近3萬人就業,但產業也面臨“小、散、亂”困境——家庭作坊占比超70%,涉重金屬環境污染風險突出,污染防治與產業升級迫在眉睫。面對這一難題,龍圩區創新推行“立即原地控風險+同步入園謀長遠”標本兼治策略,推動涉重金屬環境污染防治與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
要守住“首飾之都”的招牌,必須先破解污染源頭管控難題。龍圩區在推進“當前隱患整治”與“長遠產業升級”工作中,制定傳統產業集聚區與轉型核心區生態治理方案。該區組建了多部門聯合排查專班,僅用30天就完成了300余家首飾企業的全面“體檢”,快速制定“原地控風險、同步入園發展”的綜合治理方案。
廢氣廢水處理是產業污染治理的關鍵環節。“龍圩區統籌安排2000多萬元資金,在龍圩區珠寶首飾智造產業園內配套建設廢氣、污水處理設施,最終鼓勵了180多家涉重首飾企業整合入園,有效消除了環境與安全隱患。”龍圩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珠寶首飾智造產業園位于龍圩區循環園區。近年來,園區鼓勵各企業改善生產環境、提升工藝水平、推動綠色轉型,并全力保障企業用工需求,為脫貧群眾提供了穩定就業崗位。“工廠內的電工、打磨工、串珠等崗位員工主要來自周邊鎮村,月收入約3500元,大家既能就近工作,又能照顧家庭,人員比較穩定,收入也有保障。”梧州市旭平首飾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李女士說。
據統計,今年以來龍圩區首飾加工產業已帶動近1500名脫貧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促進城鎮新增就業2339人,幫助247名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03名失業人員重新上崗。
針對脫貧群眾中留守婦女多、需照顧家庭等實際情況,龍圩區積極推廣“三種就業模式”,為企業的招聘拓寬渠道。一是固定車間崗,如后勤、包裝等崗位實行“早八晚四”彈性工時,每月收入穩定在3000元以上;二是居家外包崗,企業將串珠、粘鉆等簡單工序拆解,通過“經紀人+農戶”模式配送原材料,群眾完工后由經紀人回收結算,月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共享技工崗,“技術賦能+人才升級”雙輪驅動傳統工藝向智能制造轉型,定向培養精密加工工匠,既緩解首飾行業人才缺口,又為群眾拓展技能增收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