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吳小華 通訊員 楊福新)在蒼梧縣沙頭鎮大寨村,種植大戶戴子青將承包的46畝原種植草皮的水田、210畝原種植黑木耳的撂荒地,全部改良種植了水稻;梨埠鎮沙地村清退85畝砂糖橘種植區種上了水稻……今年以來,蒼梧縣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扛牢糧食安全責任。
“蒼梧縣始終堅持把耕地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統籌推進創新激勵、生態整治與嚴格監管,謀劃補充耕地儲備項目,科學開發耕地后備資源,進一步優化耕地結構、提升耕地質量。”蒼梧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打通耕地保護“最后一公里”,蒼梧縣依托“田長制”的動態巡查,針對“非農化”“非糧化”等違法違規行為,落實“早巡查、早發現、早預警、早制止、早整改”機制,織密耕地保護監管網絡;積極探索農業產業、重點項目與“田長制”實時聯動,通過分析油料作物、蔬菜種植及“糧食+N”模式收益,以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種糧大戶和黨員示范等為引領,帶動小農戶提高種糧綜合效益。同時,該縣堅持農地農用、糧地糧用,不斷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種糧大戶獎勵、種糧補貼等政策,對拋荒山田復墾種糧、“非糧化”耕地還糧給予獎勵。目前,該縣已治理“非糧化”問題耕地850畝。
在撂荒田治理方面,蒼梧縣對各鎮撂荒耕地開展“拉網式”實地核查,建立“一戶一檔”整治臺賬,確保底數清、情況明;創新推行“農戶+村集體+公司”模式,推廣“水稻+旱作”輪作技術,配套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指導。同時,通過完善片區內灌排設施與機耕路等農田基礎設施配套,重點做好農田養分調控,著力“守糧田”“促增長”“保增收”。目前,該縣已治理撂荒田760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