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黎永堅 陳松泓)稻浪翻涌,谷香四溢。當下,我市77.55萬畝晚稻陸續迎來收割期,各地農戶搶抓農時開展晚稻收割作業,廣袤田野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日前,在萬秀區夏郢鎮鳳凰村的連片稻田里,農機手熟練地駕駛著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收割、脫粒、裝車等流程一氣呵成,高效而有序。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村民禤旭新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今年我種植的10畝晚稻,在市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通過科學施肥,精細管理,畝產達到500多公斤,產量比往年多出100多公斤。”禤旭新說。
為促進糧食增產增收,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完善農田水利、村屯道路等基礎設施,積極推進水稻種植示范區建設,引進優良水稻品種,提升培育種植技術,推動水稻種植向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方向發展。同時,密切關注稻飛虱等病蟲害情況,落實“蟲口奪糧”防控措施,確保糧食安全。自秋收工作啟動以來,我市農業部門積極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糧大戶利用晴好天氣,加緊收割。據統計,截至10月30日,全市晚稻已收割24.63萬畝,收割進度達31.76%。
在農機化推廣應用方面,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加快推進農機服務創新,鼓勵農機合作社通過跨區作業、土地托管和“互聯網+”等方式,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檢修各類農機具1900多臺套,投入農業生產的農機具達11000多臺(套);使用各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15萬元,支持3480戶農戶(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各類農機具3600臺(套),拉動社會資金投入1714萬元。
近年來,我市積極創建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推出“保姆式”和“訂單式”等服務模式,大力推廣水稻耕種管收加工社會化服務。市農機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6個集水稻育插秧、烘干、倉儲和大米加工能力于一體的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覆蓋5個重點縣(市、區)。這些產業中心的建成,使得工廠化育秧能力每季度提升1.2萬畝、烘干能力每批次提升500噸,有效填補了我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機種、烘干的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