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茶韻,歲月凝香。六堡茶正書寫著一段跨越千年的傳奇,在堅守傳統與擁抱創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里的茶樹扎根于肥沃的土壤,這里的茶葉在山水間滋養著,這里的制茶技術更凝聚著當地百姓千年智慧。從南北朝瑤民的土法制茶雛形,到清代《蒼梧縣志》記載的“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再到如今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六堡茶的故事在火與水的淬煉中展開,也在代際傳承的堅守里延續,更在科技賦能下煥發出新生。
技藝傳承并非簡單地復制,而是在堅守中不斷發展。六堡茶制作技藝從2008年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到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再到2022年11月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子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六堡茶制作技藝演進的生動寫照。
匠心鑄魂,歲月堅守中的傳承力量
傳承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老一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雙手揉搓出醇厚茶香,托起了技藝的薪火。在六堡鎮的茶廠里,一代代匠人將匠心融入每一道制茶工序。

六堡茶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韋潔群 潘紹珊 攝
近日,在黑石山茶廠的炒茶車間里,67歲的韋潔群正握著學員的手調整姿勢,鐵鍋中的茶葉在火候作用下逐漸卷曲。“茶青下鍋先悶炒30秒,鎖住茶香再揚炒,煙氣發白剛好,發黃就老了!”作為六堡茶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她的掌心結著厚厚的老繭,那是她51年制茶生涯的最好證明。
1974年,16歲的韋潔群走進六堡公社茶廠當學徒?!澳菚r沒有溫度計,全靠手摸鍋溫判斷火候,第一次炒茶手心就燙起了水泡,師傅說‘做茶人,得讓手變成最準的溫度計’?!睘榫毘鼍珳适指?,她每天天不亮就走進車間,對著滾燙鐵鍋反復練習,報廢的茶葉堆成小山。憑著這份韌勁,她練就了“憑手感知溫度、靠力度定條索”的硬功夫,炒出的茶葉形、香、味俱佳。30歲時,韋潔群回到家鄉,一邊制茶一邊收茶青,背著竹簍穿梭在山間小道;45歲創辦茶廠,組織各村的茶農,統一技藝標準,凝聚制茶力量。
近日,韋潔群走進茶廠陳化庫房,她指著架子上貼著年份標簽的竹簍說:“以前存茶全憑經驗,我試過在不同溫度、濕度的庫房存茶,記錄變化,摸索了好幾年才總結出最佳陳化條件?!边@份較真與堅守,傳給了她的女兒石濡菲。2009年,石濡菲成為六堡茶制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六堡茶制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石濡菲
“光自己會做還不夠,得讓更多人掌握這門技藝,茶的根才能扎得穩。”石濡菲指著墻上的學員合影說,近十年來,她們培訓了上千名學員,包括返鄉創業青年和留守婦女。
在六堡鎮,像韋潔群這樣的傳承人還有很多。截至目前,蒼梧縣已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9人、市級41人、縣級253人,形成完整的傳承梯隊,讓千年技藝傳承發展有了堅實底氣。
青春續航,注入活力的繼承新篇
古老技藝的生命力,既需要老匠人的堅守,也需要年輕人的接棒。
如何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成為傳承路上的重要命題。倪超帆作為韋潔群的徒弟,一直摸索前行,用青春力量尋找答案。
“這幾年六堡鎮變化很大,每年鎮上經常舉辦制茶培訓班,吸引周邊群眾和游客來體驗?!蹦叱锌?。如今,游客數量逐年遞增,還有不少外國友人來學習制茶,六堡茶的影響力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更讓他欣喜的是,梧州市、柳州市部分學校開設茶學相關課程,為年輕傳承人提供將技藝帶進課堂的機會。

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正在學習炒茶技藝。 潘紹珊 攝
青春力量如清泉,為六堡茶制作技藝傳承注入新活力。在蒼梧縣中等專業學校的茶葉加工實訓教室里,學生正在上傳承課?!叭嗄頃r手腕要穩,力度均勻,這樣茶葉才能形成好看條索形,香氣也能更好鎖住。”教師于春燕一邊講解,一邊示范,手指靈活翻動鮮葉。學生梁穎戴著手套,雙手順著簸箕輕揉,鮮葉卷成整齊條索?!靶r候看老師傅們在鍋里翻炒茶葉,覺得制茶很神奇。”梁穎說。可真正上手才發現,簡單動作里藏著大學問。
為培養年輕非遺傳承力量,蒼梧本地的學校開設茶葉加工、茶藝表演、茶文化等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理論知識;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合作,共建“六堡茶大師工作室”,在周邊茶廠設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像堅守六堡茶制作技藝四十余年的黎堅斌,堅持給學生上實踐課。學生們既能聽傳承人講歷史技巧,也能走進茶廠實操。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與茶園管理、茶葉銷售等環節,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我們要讓學生們真正‘懂茶、會做茶、愛茶’,讓非遺技藝在青春力量中煥發生機。”于春燕滿懷期待地說。該校開設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以來,已培養多名六堡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技術能手,不少學生進入當地知名茶企工作,成為技術骨干;還有的回到家鄉,用新知識創辦小型茶坊,助力家鄉茶產業發展。
蒼梧縣多所院校和培訓平臺也在積極行動。各鄉鎮舉辦的非遺制茶技藝培訓班熱鬧非凡,傳承人主動下鄉授課,讓留守婦女、返鄉青年在家門口免費學到技藝。從校園系統教學到鄉村靈活培訓,從專業課程深耕到體驗活動普及,蒼梧縣用“教育+傳承”的創新模式,為六堡茶制作技藝搭建“青春通道”,讓年輕人接過傳承接力棒,書寫新篇章。
數智賦能,六堡茶產業的現代蛻變
時代發展,傳統技藝也要跟上步伐。當數字技術與智能設備走進茶鄉,為古老制茶技藝插上科技翅膀,六堡茶走出了一條現代化發展之路。
“3號茶區土壤濕度16%,低于18%標準值,系統已自動灌溉。”在黑石六堡茶源博園內,該園負責人姚舜指著中央監控大屏介紹,屏幕上各茶區溫度、濕度、病蟲害信息實時跳動,蟲情測報站和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如同“千里眼”。他調出一周前的數據分析:“以前種茶靠經驗,天旱才澆水;現在智慧平臺提前預警,茶葉品質穩了不少?!?/p>

在黑石六堡茶源博園內,中央監控大屏屏幕上實時顯示各茶區的溫度、濕度、病蟲害信息等相關情況。 記者 陳益銘 攝
科技與傳統的碰撞,在沁怡六堡茶業專業合作社的廠房里更為直觀。368個茶園網格的數據在大屏上流轉,區塊鏈溯源系統記錄著每批茶葉的“全生命周期”?!跋M者掃碼就能看到茶葉采摘時間、產地、加工師傅。”合作社負責人、六堡茶制作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譚愛云拿起一包茶葉介紹。只見茶葉包裝上的二維碼清晰可見。

譚愛云(左一)指導茶農炒茶。
合作社在2018年引入機械化設備后,生產線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耙郧笆詹杓疽?0個工人,現在5個人就能‘搞定’,日加工鮮葉7500公斤?!弊T愛云領著記者參觀智能炒茶機,機器精準控制著220攝氏度至250攝氏度的溫度,“傳統殺青靠手感,難免有誤差;現在溫度精確,既保留古法香味,又提高了效率。”她表示,科技不是取代傳統,而是讓傳統更精準。
在廣西農墾蒼梧縣六堡茶加工與陳化基地,兩條生產線并行像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側,老茶人手工殺青、揉捻,茶葉裝進竹簍后送入泥土庫房陳化,生產高端收藏級茶品;另一側,智能化設備完成揉捻、發酵、干燥,生產大眾口糧茶?!爸悄芑a效率比手工高18倍,陳化時間縮短30%?!被乜偨浝砹悍柬w介紹道,兩條生產線各有側重,既滿足高端市場對傳統工藝的追求,也適配大眾市場對便捷、實惠的需求。這種“雙軌并行”模式,讓非遺技藝“守得住經典”,又“跟得上時代”,實現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雙贏。
作為六堡茶品質與價值的重要承載平臺,六堡茶核心產區第一倉以數字化、標準化、科技化為導向,打造“評估+倉儲+金融”一體化模式,構建現代茶業倉儲新體系,讓茶品在科學儲存中品質提升、價值攀升。蒼梧縣產投集團總經理林彥佑說:“目前,該倉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設有普通倉、木板倉、VIP倉等,滿足多元存取需求,通過占據核心產區天然氣候優勢,為六堡茶提供更好的儲藏環境,利于茶品陳化轉化。”

中國六堡茶交易中心
此外,即將開市的中國六堡茶交易中心也是六堡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平臺?!敖灰字行奈挥谏n梧縣六堡鎮,是以綜合性物流建筑為主體,集物流作業、茶葉交易、展銷經營和電商孵化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平臺?!绷謴┯诱f,“建設交易中心的核心意義在于健全六堡茶產業鏈,促進茶農與茶企快速獲取市場最新動態,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六堡茶文化、嶺南文化,推動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數字化轉型讓六堡茶走得更遠、更穩。蒼梧縣投入資源,建設茶產業大數據平臺中心及“蒼梧茶數APP”,實現茶園管理、加工生產、質量追溯全鏈條數字化;爭取資金建設智慧生態數字茶園;培育獲SC許可茶企52家;多個產品榮獲有機認證和香港優質正印。
從山間小茶坊到現代化產業,從傳統手工制茶到數智賦能全鏈條管控,六堡茶實現了非遺傳承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就。從手工茶灶到智能化車間,從口傳心授到系統課堂,從國內口碑到國際舞臺,六堡茶這門千年非遺,在傳承中汲取力量,在創新中突破成長。
未來,這縷源自大山的茶香,還將飄向更遠的地方,續寫更多關于傳承與新生的故事。
采寫: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廖偉
除署名外,本版圖片由蒼梧縣委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