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日報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羽冬梅 韋劍鋒
一排排現代養殖基地有序運轉,帶動著百姓就業增收;一家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忙碌不停,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初冬的田間,水果飄香,蔬菜青青,畜禽出欄,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在梧州大地徐徐展開。
今年以來,我市全力抓好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前三季度,我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
科研成果“用起來”
近日,蒼梧縣六堡鎮古排山茶園里一片繁忙,茶農們穿梭于茶樹間認真修剪,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們也帶著專業工具仔細觀察茶葉生長狀況。一名專家指著一片茶葉講解道:“我們采用天敵昆蟲生物防治,借助害蟲趨光性實施物理防治等農業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助力茶園管理向生態化、高效化轉型。”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企業出題、院校解題、政府助題”的協同創新模式。依托浙江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聚焦茶產業、肉牛養殖等特色領域,建成廣西萬秀肉牛科技小院、廣西梧州蒼梧六堡茶科技小院等3個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進農場、田埂上。同時,我市充分發揮本地院校茶學專業優勢,打造“梧州市六堡茶產教聯合體”,構建校企共建產教融合新生態。
圍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我市深度參與實施的“廣西六堡茶‘八新雙增’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等一批六堡茶科技示范項目,形成140多項標準、專利和實用成果,廣泛投入六堡茶種植、加工、倉儲領域的應用。在種質資源保護方面,我市組織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積極開展適制六堡茶新品種的繁育工作,目前我市選育的“梧茶10號”“梧茶15號”六堡茶新品種獲農業農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種權。
技術推廣“快起來”
“老鄉,咱們收割時得留意機器的行進速度和稻穗的切割高度……”近日,在萬秀區夏郢鎮廣袤的水稻田里,機器轟鳴,一臺臺收割機來回穿梭,金黃的稻穗被迅速卷入,吐出飽滿的谷粒。農技人員正站在田邊,耐心地為種植戶們講解晚稻收割的注意事項。
眼下,正值晚稻收割的關鍵節點,全市77.55萬畝晚稻陸續進入收割期。為保障晚稻生產順利推進,我市200余名鄉村科技特派員紛紛深入田間地頭傳經送寶。我市依托“一縣一團”特派員制度,構建起“市級專家、縣級專員、鄉級指導員、村級示范戶”四級傳導網絡,通過下沉服務、精準對接、長效賦能的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實現48小時內快速響應基層技術需求,大幅提升服務效能,做到“技術指導不缺席、難題破解有依靠”。目前,晚稻收割進度已達八成。
同時,我市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提升項目,重點圍繞茶葉、水果、粉葛等特色產業,引進推廣多項新品種和新技術,建成一批試驗示范基地,并通過多輪培訓為農戶提供精準指導,讓更多“藏在書本里的好技術”轉化為“長在田間的好收成”。
科技效果“突出來”
近日,記者走進蒙山縣夏宜瑤族鄉六海村集體經濟數字智能育菇房,一股清新的菌香撲面而來。只見一個個菌袋分層整齊地碼放著,工作人員手持手機熟練操作,實時監測調控菇房溫濕度、二氧化碳、光照等十余項指標。“我們大力發展‘六洛山珍’食藥用菌產業,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輻射周邊6個行政村,農戶年均增收2.6萬元。”數字智能育菇房的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設施農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依托好、發揮好企業技術和資金作用,推動各類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在各農業產業廣泛應用;選取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智慧農業裝備、模式在重點區域推廣,應用“人工智能+農業”技術推進水肥一體化、溫室大棚、智慧方艙建設,實現全季節生產。截至目前,全市發展水肥一體噴淋、農光互補、機械采摘種植基地面積達到11萬多畝,發展AI果蔬、食用菌智慧大棚2000多畝。
在科技的賦能下,我市農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鄉村振興的步伐也越走越穩。下一步,我市將繼續以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繪就更加絢麗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